2024年4月8日下午,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筑技藝》雜志社承辦的“跨越邊界”學術研討會暨曹曉昕《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新書發布式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成功舉辦。百余位建筑行業專家、學者出席活動,并圍繞新書的內容展開了交流討論。
△活動現場
1 新書發布
開幕式由《建筑技藝》雜志運營總監楊琳主持。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崔愷院士,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修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建筑師宋源致辭。出席開幕式的嘉賓還有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任慶英、范重、趙鋰三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助理魏巍,以及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仲繼壽、馬海、劉燕輝等領導。
《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為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與研究叢書之一。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曹曉昕介紹了新書內容,并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各位領導為新書出版所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誠摯的謝意。
△曹曉昕副總建筑師為與會來賓介紹新書內容
崔愷院士作為該書的薦書人,對新書出版表示祝賀,并對曹曉昕建筑師在過去十幾年的實踐中勇于跨界、不斷創新,將對材料與工藝的研究融入日常的、富有建筑師情懷的可貴探索給予充分肯定。
修龍理事長作為曹曉昕的老領導,深情回顧了二人共事的過往,充分肯定了他為中國建筑學會所做的包括“2018年首屆鄭州國際城市設計大會建筑學會展區設計”在內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修龍理事長還表示,建筑行業正在面臨重大變革,作為設計行業中堅力量的曹曉昕建筑師,用《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這本書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為新書作序的宋源董事長回顧了曹曉昕建筑師在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多年的工作實踐,也期望通過本書的出版助推設計行業探索新的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科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李興鋼也為新書作序。他通過視頻表達了對曹曉昕建筑師“跨越邊界”設計實踐的肯定,希望通過曹曉昕建筑師的努力,能夠將百年前包豪斯的精神延續至當代及未來。
為本書作跋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評論家周榕,薦書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裝飾》主編方曉風,同濟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機關聯合分黨校副校長吳為民也對本書的出版表示祝賀,并期待曹曉昕副總建筑師能夠繼續突破設計的邊界,以積極態度應對未來的設計發展。
開幕式最后,曹曉昕副總建筑師向中國建筑圖書館贈送本書,朱輝館長為本書頒發了收藏證書,《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也由此被中國建筑圖書館正式收藏。
△朱輝館長向曹曉昕副總建筑師頒發收藏證書
2 學術報告
學術報告環節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時代建筑》主編支文軍老師擔任主持人,柳冠中先生、李久太博士以及曹曉昕副總建筑師進行主題分享。
支文軍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時代建筑》主編
《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新書出版感言
曹曉昕是當代中國第5代建筑師的優秀代表,是一位勤于思考、思辨及總結的職業建筑師。他的建筑設計作品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但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每一個作品幾乎都有文章發表。對于建筑師來說,物質性的“空間作品”當然是第一位的,是“一次作品”和“元作品”;但從建筑學術發展、理論探討和文化傳播傳承的角度,學術論文和圖書出版作為“文本作品”,其意義和價值是巨大的,也是獨一無二的。作為 “文本作品”的創作,這是對“空間作品”的再次創作,實際上是二次作品,有時候并不比“空間作品”的創作簡單。建筑師通過對設計成果和經驗的梳理、歸納和總結,以文本的形式凝練自身的價值觀、理論體系和設計邏輯,通過論文寫作、圖書匯編、專題展覽和會議宣講等媒體形式,積極參與話語的討論,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充分發揮文本作品在設計表達和傳播過程中的獨特作用。通過“文本作品”的創作,建筑師的“空間作品”得到了學術意義上的凝練和提升,最重要的是只有“文本作品”才會有更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曹曉昕的專著《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的出版,可以理解為是建筑師的三次作品的創作成果,建筑師以圖書獨特的結構關系梳理和匯集自己的一次作品和二次作品,還包括其他專家學者的點評,其效果和影響力已遠遠超越一次和二次作品了。
柳冠中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薦書人
《“提倡使用,不鼓勵占有”的綠色生存方式》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綠色可持續的生存方式,而這意味著勤儉,意味著節制欲望、適可而止。物質決定意識,而意識會反作用于物質。設計的意義就在于將人類的意識反作用于物質世界之上,它的邊界也并不是局限的,而是橫跨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從這個角度看,設計師是要“見眾生”的。也因此,我們需要不斷的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未來發展的力量,提升自己的視野廣度,不再單單局限于物質本身。只有甩開這樣的束縛,我們才能找到現代中國的設計發展道路。學習歷史并非是為了重現往日,而是為了“看背后的影子、找到前方的太陽”。
△柳冠中教授的分享
李久太
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文登站站長
威海精致城市研究院主持人
《設計的第一決策人》
無論設計院還是事務所,大多把設計先認定為服務,目標主要是賺取設計費。當然,素有理想主義的建筑師/設計師們也是從未放棄要“出作品”。然而作品的品質幾乎是無法保障的,因為設計的第一決策人不是建筑師本人,工程品質的掌控更不取決于我們這些“繪圖員”。因此,若要堅守設計的品質,保證設計的賦能,按照傳統的自我定位抑或舊有的運行機制,是不可能實現的。
只有做“設計的第一決策人”,才能更大程度令優秀設計落地,更大程度保障項目實現的品質甚至運營的活力。本次分享聚焦“力做設計第一決策人”四個階段的試錯經歷,做成動人的成果,才能逐步建立信任。伙伴的信任,團體的信任,社會面的信任。系統的信任建立起來,設計的決策權才能逐步確立。放棄幻想,聚焦當下,與時間為友,不斷精益自身素養,才能最終讓設計真正成為核心價值。在這條路上,我是一個學生,一個探索者,也愿意做成一個堅守者。
△威海設計谷園區開發建設
△大水泊鎮初家村鄉村振興實踐
曹曉昕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
《通物 · 達器》
曹曉昕先生通過教學、科研和實踐的多個案例分享了自己對于物性認知的感悟,從包豪斯到藝術史的分析將物質技術的創造性歸結為設計創新的根本性,認為物性能量的釋放會超越人主觀意識對于設計的作用,物性的認知也是跨越邊界的根本手段,近兩千年前嵇康提出的“通物性而審貴賤”恰恰也是面對當代社會建筑師的一種自省!
△混凝土表面肌理的探索
△何各莊93號地項目中的木構研究
△用循環木料制成的桌子
△昭君博物館建成效果
3 沙龍研討
沙龍研討環節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評論家周榕老師擔任主持,8位嘉賓圍繞《無界設計——從建筑到常物》展開了交流與討論。主要觀點如下。
△沙龍研討現場
樊則森
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建筑師
曉昕總的“跨界”工作在業內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肯定。他的器物設計以及對于材料的研究,給了我很大啟發。我現在也在研究結構技術;新型建筑的建構;新型建造方式的工藝、工法;大家說這好像也是一種“跨界”。我有自己的觀點,我覺得這并非是“跨界”,而是回歸了一些本來應該建筑師做的工作,用建筑“無界”來描述可能更為恰當。維特魯威當年在給建筑師下定義的時候,就指明了我們這份職業本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機械設計)。隨著歷史推演和行業分工的細化,建筑師的戰線在收縮,逐漸變得有些束手束腳,可以肯定的說,只是畫圖出圖一定不能涵蓋建筑師的職業邊界。過去十幾年間,我們一直在試圖掙脫這種束縛。所謂的“跨界”就是這樣的嘗試,它是建筑師重塑自身價值、回歸建筑本源的一種體現。我們需要重新走上這條道路。
鄭方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
今天看到了曹總的新書,聽了他的介紹,我深有共鳴。尤其是看到他對于包括混凝土在內的各種材料的研究探索,讓我想到自己在設計實踐工作中的類似偏愛。我是從大型設計院進入高校教學工作的,內容復合了教學研究以及設計實踐。今天看到曹總所做的這些工作,我會覺得他在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里也是在一邊堅持探索一邊不斷設計。所以我感覺無論是大型設計院還是高校,都是在不斷嘗試著多元的可能性,沒有根本上的區別。曹總新書名為“無界”。只有在有立場的時候,才會有邊界的概念。在今天這個建筑市場正在發生變化的當下,建筑學的內核和邊界也在跟著改變。我們應該如何為年輕一代的建筑學子們做出對應的教授和講解?曹總用他的新書給出了一種答案。
宋曄皓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筑師
曹曉昕非常有遠見,在建筑行業如火如荼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無界設計”,開始了在諸多領域的設計探索。他的身體一定超級好,因為能做這么多的事情,必須得有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如火如荼時候的建筑設計工作,無論項目規模大小,基本上總是會耗費掉建筑師幾乎所有的心力。曉昕總能在這么多領域作出這么多的成果,沒有好的身體支撐,是難以想象的。而且在此基礎上,他還能夠投身教育。曹總邀請我去參加他在東南大學組織的混凝土教學評圖時,我體驗到了他對于教學成果的嚴格要求,在教學工作上的巨大投入。而他作為大型設計院建筑師的實踐經驗對于建筑學教育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清華也曾經邀請他為EPMA學生做混凝土材料的深入交流,我在其中收獲頗豐。
徐宗武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總建筑師
我對曹總的最初的認知,是通過他設計的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新辦公樓。作為我們這一代建筑師,對國家機構的辦公樓會有一種“四平八穩、軸線中正”傳統的認知,但是,曹總在這個辦公樓的創作中,并沒有套用一般理解中的官方建筑的形象和模式,反而是做了一種非常大膽的、全新的形式探索和材料嘗試,這座建筑也許可以被理解成曹總對跨界的一種最初的嘗試。今天,在曹總的專著里看到他在各個領域進行跨界的實踐,從建筑到可以坐的箱包、家具、筆記本甚至糕點,我感覺這些跨界的設計就是曹曉昕在設計領域思考的延伸和必然。
曹總在他的講演中談到包豪斯,其實,他的設計實踐讓我想到的反而是阿爾法·阿爾托,阿爾托對芬蘭乃至北歐設計界的影響深遠,他本人就是從建筑設計到工業設計、家具、臺燈、日用品品,無所不涉及,他們夫妻二人就曾花費了5年時間,深入研究“可彎曲木材”的家具,到如今,芬蘭的各類商店里還有他們設計的各種曲木座椅在售賣,還有著名的“薩沃伊花瓶”(savoy vase)等等,我衷心期盼曹總能夠設計出類似iittala那樣的系列設計作品。
另外,李興鋼院士在為曹總新書所作的序言里用到了“Beyond”一詞,這讓我聯想到了那支著名的搖滾樂隊。我也期待著曹總能夠堅持我們設計屆的搖滾精神,在未來的“海闊天空”之中創造自己的“光輝的歲月”。
韓林飛
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
我感覺曉昕總最大的特點是“求異適同”,這是一種現代性的本質,與“求同存異”是完全不同,也對創新和探索有著巨大的幫助。曉昕總并沒有將現在學校里所教授的東西拿出來不斷重復,而是根植在大型設計院的土壤里不斷嘗試和創造。無論是“跨界”和“無界”,曉昕總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設計的邊界。實際上,現代性是相通的,各領域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界限。作為大院建筑師,曉昕總能夠在各種條件的約束下,一直保持著對于形式創新和材料探索的孜孜追求。這份勇于突破邊界約束的勇氣非常難能可貴,是建筑設計工作特別需要的。
賴軍
北京墨臣建筑設計事務所董事合伙人、總裁、設計總監
曹總作為建筑師做了這么多的事情,能量巨大,這讓我感到非常欽佩。我和曹總做的很多事情都很像,也就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其背后的困難和堅守。曹總談到包豪斯,徐總說起阿爾托,我還想到了賴特和塔里埃森。圖紙只是建筑的媒介,我們真正想要完成的其實是建筑本身。這是建筑師的職責,也是我畢業以后一直遵循的信條。當最早知道賴特一直在設計包括家具在內的、與建筑相關的一系列多樣產品時,我就意識到我們需要把這些設計也都納入到思考的范疇內。為什么要這么做?我想是因為不滿足。當一個人看到不能讓自己完全滿意的建筑和產品時能從內心迸發出一種想要做出改變的沖動,這就是一份勇氣,也是能夠幫助我們通往未來的設計源動力。盡管做跨界的設計會要求我們投入更大的心力和代價,但我們也應該堅持做下去。
車飛
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超城建筑事務所創始建筑師
建筑行業實際上是一個生態。今天建筑學所面臨的這場非常綜合的危機,也許可以被視作一次生態上的危機。單靠建筑師自己的力量,我們很難扭轉這樣的局面。當看到曹總橫跨建筑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等各個領域的多元工作內容,我感到欽佩并且欣喜。因這些工作已經自成生態。我們建筑師能夠突破并前往更多的設計領域、做更多的工作,超越邊界、協同創新,這其實是我們須要做的,也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眼下的生態危機,給整個行業帶來積極的變化。曹總是個理想主義者,一直在堅持著現代主義的理性原則并不退縮。他的實踐工作不僅繼承了包豪斯對于手工藝的追求,還融入了他自己對于“建造”技藝的探索,已經超過普遍意義上“按圖施工”的慣性。無論是針對教學還是實踐,曹總的工作對于建筑學的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周榕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建筑評論家
曹曉昕是一個有著極強“戀物癖”的建筑師。我曾經不止一次地看到過他見到自己心儀的材料和做法是眼光中顯露出的“貪婪”。他并非是想將其占為己有,這也并不是物質主義的蔑稱,而是一種出于本能的“貪戀”。今天AI的發展迅速,可它對于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是沒有深情的,它是從物質的對立面——語言出發的。我認為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中,沒有“戀物癖”的建筑師是一定會被取代的。但是,當我們人類的文明走到語言的盡頭時,一定會出現一次重返物質世界的回潮,而我們對于物質的喜愛也會再次復興。因此,曉昕總的工作也可以被視為一種預熱和預演。
曹曉昕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建筑師
我做這些事的初衷很樸素,就是想著如果買不到自己喜歡的物件就去設計一個,完全沒有學術上的預計。但當真正進入到另外的設計領域后,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非常多。這其實也是一種保持良好狀態的方式。如果一直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固定的邊界中,不去做更多新的探索,人就會陷入所謂的“內耗”。跨越設計的邊界,能夠幫助我們抵抗這種無意義的消耗。盡管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有一個固定邊界的,但如果想要在底層框架上做出更多的創新,我們就更應該將自己放置到一個沒有邊界的視野里、去展開更多的思考。盡管今天的活動已經接近尾聲,但跨越邊界的設計是沒完沒了、沒有止境的。非常感謝各位嘉賓到來,謝謝各位朋友伙伴的支持和鼓勵。
4 簽字贈書
活動的最后,曹曉昕副總建筑師還為現場來賓簽字并贈送了他的新書,共同分享新書出版的喜悅和對“無界設計”的理解,為此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簽字贈書現場
5 活動致謝
本次活動得到了湖北思方行圓科技有限公司、荷蘭普樂斯 PULASTIC 中國代表處的大力支持,還得到了當代中國建筑實錄、北京青年報、搜狐極限探索、網易設計、domus、A+設計師聯盟、瑞麗家居、專筑網、設計腕兒、Objekt等媒體朋友的大力幫助,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