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topia Lab-mills
W-mills是俞挺創建的Wutopia Lab的副牌。W-mills,沒有學術包袱,相信architecture is action,以魔幻現實主義以及生活美學積極介入公共空間和商業空間,打破城市,建筑,室內,景觀,照明,平面,裝置,藝術和媒體的界限。歡樂地粉碎觀念的陳詞濫調而創造夢想,激勵人心,撫慰焦慮以及賦予價值和希望。
Wutopia Lab設計的被稱為上海最漂亮地鐵站的地鐵15號線吳中路站于2021年春節前兩周落成并投入試運行。
吳中路地鐵站廳濃縮了上海改革開放的建設成就
“上海給許多人提供實現夢想的機會,在上海這座城市里,只要你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
申通公司在15號線的地鐵站站廳設計上做了創新,他們在吳中路站采用凈跨達到21.6米的預制大跨疊合拱型結構,從而創造了上海地鐵首例無柱的無遮攔大空間站臺大廳。
地基不適合建設地鐵的上海最后成為了全世界運行公里數最長的城市。地鐵的不斷延伸推動了上海城區的高速擴展以及繁榮。而吳中路站也是申通公司總部所在地。當建筑師看到這個宏偉的拱型結構時,一個想法自然而然地進入腦海。這個站廳應該是一個展示上海改革開放城市建設的展廳。如果把站廳地面看成黃浦江,那么它的兩側就應該是浦東和浦西壯觀的城市景象,而站廳的兩端就應該反射出上海壯美的未來。
站廳層軸側圖
站廳層平面圖
于是建筑師設計的第一步,就是簡單而直接地用穿孔鋁板在站廳兩側塑造了層層疊疊的浦江兩岸的城市景象。你可以看到熟悉的地標建筑,但更多的是對上海這個摩天樓之城的抽象表達。站廳兩側的城市景觀沿著拱壁向上延申,仿佛要接攏。而站廳兩側的鏡面反射墻則把這個景觀無限延展,仿佛沒有盡頭,你在這個熟悉卻有點陌生,但最后還是發現歸屬感的場所里,因為看到了上海的偉大而驕傲,也會為是這個偉大城市的一份子,無論是新舊上海人還是匆匆過客而自豪。
剖面圖
吳中路地鐵站廳就是一個上海人
作為一個上海設計師,在設計推進的后面幾步,則希望在細節處理上更能夠體現改革開放背景下上海人的精神風貌和品格特征。
清爽
上海人第一個特點是做人要清爽。所以在這個站廳清爽得像一個展覽館。只有閘機提醒你這是一個受管理的交通空間。但要做的清爽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首先要保證拱型結構的清爽。申通公司要求建筑師要最大限度地展現站廳大跨度拱型的結構美以及真實,要暴露結構的原始面目,不許用吊頂覆蓋。事實上建筑師也沒法用吊頂再做一個光滑的頂,因為吊頂龍骨的固定所用的釘子會破壞預制結構的安全性。這樣一來原本走吊頂的空調風口,噴淋,照明,攝像頭,逃生指示便會無處安身。
不過辦法總是有的,上海人做事要清爽。建筑師團隊先利用預制結構件之間的縫隙嵌入了消防噴淋管,讓它看上去像裝飾線。其次把拱頂泛光照明放在城市背景墻下的空隙,從地面打亮天花。攝像頭和逃生指示利用城市背景的結構龍骨側裝。最后把空調風口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在站廳盡端墻上以圓形噴口送風。建筑把另外一部分風口結合進下站臺的自動扶梯三側欄板,形成了一個U型拉絲不銹鋼通風矮墻。最后,這樣的拱頂反而比有吊頂的天花更清爽。
不過這沒算完。在施工中發現地鐵的設備管線集中交匯在站廳四個入口上方,并且引出支管沿著拱型墻壁在3米左右高度貫穿站廳,粗暴打破了拱型結構和城市背景輪廓線的純粹視覺,一點不清爽。于是建筑師在城市輪廓線的背后加了一道連續的深灰色弧形穿孔鋁板,它很好地遮擋了管線也成為城市輪廓線的背景板,并更好地突出了城市景觀。建筑師在入口處則修改了拱型曲線,讓它更接近半圓,兩道弧線之間的空間就可以容納龐大的綜合管線。這個修改也讓入口自然有了一個具有體積感的門套。門套由GRC材料預制拼裝而成,完美適配的原有拱型曲線,經過處理的GRC表面與混凝土拱頂融為一體。入口邊上的消防栓也采用了創新的隱藏式轉軸門,讓其幾不可見。建筑師在入口設計了經過精確計算和預制的雙曲面LED燈線,強化了門的符號,與地面倒映一起形成了四個光之門。所有行人將會在這四個清爽的光之門進出吳中路這個清爽的站廳,目睹一個微小的日常的清爽奇跡。
挺括
上海人追求做事還要挺括,這體現在處理細節的精準,精致以及靈活。通風口結合欄板形成通風矮墻的設計固然清爽,但通風管道需要讓開結構梁。這樣欄板墻不能緊靠結構邊緣而有一段空隙,不清爽,也有安全隱患。如果在結構邊緣直接起墻結合通風墻,那么這個欄板就顯得過于笨重。于是建筑師設計了梯臺形,在風口高度形成收分。由于有個斜角,地鐵方擔心和自動扶梯之間會形成個三角形空隙導致萬一有人從這里墜落。建筑師就此做了L型折邊,形成了一個印刷體的大寫U字,這樣就閉環了。也是出于安全考慮,建筑師接受地鐵方意見把風口設計成凸出的格柵,避免有人把孩子放在通風矮墻上。為了進一步削弱通風矮墻的體積感,建筑師選用了能模糊反射周邊的拉絲不銹鋼,并用LED燈帶作為矮墻和地邊的分界,讓這個體積具有了漂浮感。
整個站廳最高潮的設計無疑是兩側展示上海城市景觀的景墻。建筑師用三層穿孔鋁板形成了層層疊疊有層次和進深的城市背景。由于拱型結構不能施加構造龍骨的釘子,所以所有鋁板是通過地面主龍骨上焊接次龍骨形成的網格來安裝的。恰好建筑師不滿意鋁板的單薄會造成紙片感,要求鋁板折邊來形成一個視覺厚度,結果這個折邊不僅形成了體積感還精致地在側面視線上遮擋了龍骨。三層鋁板之間的空隙提供了鋁板和拱頂的泛光照明需要互不干擾安裝的空間。進一步,建筑師為了讓這個城市背景更加有層次而不死板,在確定可以安放LED模塊基本的開洞尺寸后,在不同建筑和層次上設計了5種尺寸的穿孔,削弱鋁板反射光線和聲音同時,也削弱鋁板金屬面的呆板。不同空洞在三個層面上層層疊加,讓這個城市看上去望之不盡。建筑師在不到1米厚度上卻創造了一個城市的深度。這樣一來,作為過客的你站在站廳里,上海有如夢境在你周圍展開,這有些陌生的熟悉,讓你覺得你也在夢境之中同時擁有了上海過去當下和未來。
篤定
上海人做事不慌不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叫篤定。吳中路地鐵站的設計和施工中總會遇到一些在預料之外但必須處理的狀況,設計師在堅持最初匯報的效果的前提下需要一一處理并處變不驚地避免細節處理而導致效果走樣。
在施工圖階段發現按照地鐵站廳的規范,需要在城市背景墻前安置一道高60厘米高的連續擋水墻。如果延續地面大理石材料,那么這個擋水墻顯得笨拙,如果僅僅刷一層涂料,則顯得粗陋,上述兩種方法都會讓城市背景仿佛齊腳被截。建筑師決定用貼有漸變膜的連續的玻璃作為擋水墻。漸變膜在功能上提示此處有玻璃避免行人撞上,在視覺上則制造了建筑仿佛在晨靄中緩緩升起的戲劇性效果。以最后的呈現看,這仿佛是整體設計的一部分而不是后來隨機應變的結果。
隨機應變的篤定還體現在盡端墻體的設計上。建筑師原本將整面墻設計成完整的鏡面,但在綜合設施設備發現,這面墻有控制室的窗子,有工作通道門,有無障礙電梯門,有機房通風百葉,還有自動售票機。這些設施高度寬度不一,深度凸起不一,沒法清爽。建筑師延續了城市輪廓線的故事,把輪廓線延申到這里形成抽象的高高低低的連續的線,線下面把各種設施包括在內,這些窗子門洞售票機仿佛是城市的建筑,用和通風墻一樣的拉絲不銹鋼。輪廓線之上還是采用鏡面,于是兩側的城市景觀仿佛越過近景的城市而投射到無限的遠方。似乎設計一開始就是這么設想的。
分寸
上海人講究交往中的分寸,在合適的地方有節制地展現自己隱秘的自豪感。市民在抽象成一根連續的LED燈帶的城市輪廓線的指引下引進入或者離開站廳,這里的輪廓線并沒有重復站廳復雜的設計,仿佛是高潮的節制的序曲或者尾聲言,設計言于此而不必多就是分寸。
通道軸測圖
你或者會注意到站臺天花上也有這線性的LED燈帶,但你不會意識它們其實就是上海地鐵運行圖,而光的運動軌跡和是站臺兩邊的地鐵行駛方向是一致的,通道兩側的城市輪廓線光帶軌跡也是同理。
站臺層軸測圖
你可以在壯觀的城市輪廓線里看到著名的東方明珠,三件套和其他標志性建筑以及許多抽象的摩天大樓,但你如果有心點會發現有十個建筑是上海地鐵重要的站廳上蓋建筑。建筑師就是這么含蓄地展示了一種自豪,分寸有度地表達了地鐵對于上海這個偉大城市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吳中路地鐵站廳更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
建筑師在第一次匯報說這個地鐵站就是一個象征主義場所,象征上海的場所。建筑師在第一次匯報時說建筑師有責任說服業主把任何功能性的公共空間都可以變成一個能夠凝聚人心的公共文化空間。建筑師在第一次匯報時還說吳中路站會是中國第一個有表情的地鐵站。
建筑師在第一次匯報時告訴申通公司,他可以用燈光照明設計來達成上述的目標。吳中路站廳的燈光系統經過精密設計,采用四個部分組合來實現符合規范的照明功能與具有極強表現力和想象力的動態光效。由于站廳的整個拱頂不排設任何電源線,因此在整體照明上采用天際線鋁板后的泛光照明系統,在通過反射光線滿足空間照度要求的同時,也實現了光源隱藏的柔和視覺效果。運用RGB色LED光源還讓投射在拱頂上的照明可以配合場景要求呈現豐富的色彩和動態效果。城市天際線造型的三層鋁板,同樣采用了隱藏的泛光照明系統,三層可分開控制,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天際線穿孔鋁板的背后,建筑師采用兩種不同的照明系統營造出站廳最具特色的核心視覺元素。兩側靠近出入口區段的天際線背后是星星點點的燈組,仿佛夜色中城市的萬家燈火。中心區段的鋁板后安裝了對應沖孔的全覆蓋LED照明模塊,通過設計和編程,可以實現千萬級色彩數變化和圖形效果,就像浦江兩岸精彩紛呈的幕墻廣告牌。這個可通過智能程序控制的照明系統讓站廳進化成為一個公共文化空間,更賦予了它未來場景打造的無窮想象。
經過2年的設計和施工,業主單位申通公司贊許吳中路站完全達成了效果圖呈現以及實現了建筑師所有的承諾。是的,吳中路站就是這么一個能夠創建社交鼓舞人心的開放的城市美術館,一個前所未有的最漂亮的地鐵站。
Wutopia Lab-m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