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將于2019年5月28日推出主題展覽“永恒的現代——「建筑詩人」王大閎紀念展”。 該展為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為紀念包豪斯100周年與人類登陸月球50周年推出的年度專題特展。
本展是中國現代建筑大師——王大閎先生作品首次在中國大規模展出,展覽包括王大閎早期紙上建筑、東方包豪斯系列家具設計、孫中山紀念館、人類登陸月球紀念碑等,從“包豪斯教育——王大閎的早期實踐”、“傳統的現代——中國現代建筑的探索”、“靜默與隱逸——建筑理想的寄托”三個方面,以模型、建筑圖紙、照片檔案、書籍和影像等形式,向觀眾多維度展現其對中國現代建筑的探索與實踐。
永恒的現代——「建筑詩人」王大閎紀念展海報
“……他(指貝聿銘)始終居留異邦;我急于回往祖國。他胸懷壯志,從紐約麥迪遜大道邁入歐亞,抓緊機會,不顧一切地去實現自己的雄心;我只有野心:在臺灣街頭巷尾,白日燃燭,追尋一種屬于中華民族的生活與環境,渴望有一天能完成幾件深具意義的工作。”——王大閎
王大閎(1917-2018),中國現代建筑史上承前啟后并引領一個時代的建筑大師之一,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建筑系與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
恰逢包豪斯100周年與人類登月成功50周年,包豪斯和登月,這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借由王大閎產生了微妙的聯系。
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成立于德國的一所設計學校,是現代主義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王大閎在哈佛求學期間與貝聿銘(I.M.Pei)、約翰遜(Philip Johnson)共同受教于包豪斯第一任校長、現代主義設計先驅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接受了正統包豪斯教育,并影響了他一生的建筑實踐。同時他十分仰慕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他后期探尋個人風格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受到了密斯的影響,尤其是將密斯空間里的穿透、流動性的引入,成功地啟發了王大閎對中國現代住宅的嘗試。
包豪斯位于德紹的教學樓 | 徐明松攝
作為第一代留學海外的華人,王大閎兼備東西方文化的精神品質,他的建筑亦是如此。他一生都在為中國現代建筑做出完美的詮釋,用現代的方式表現傳統。在他作品里,我們可以讀到西方現代建筑的空靈通透、也可以瞥見中國傳統建筑的精神底蘊。
王大閎無疑是中國現代建筑的先驅,他是中國建筑師中最早對現代性感興趣的人之一。同時,他又把中國空間的傳統帶到現代建筑里來。建國南路自宅和虹廬這兩個作品的平面,是王大閎對中國建筑最大的貢獻——同時帶有鮮明的現代建筑特征和中國傳統特征的空間格局出現了。——張永和(非常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教授、普立茲克建筑獎評委)
建國南路自宅平面圖 | 《今日建築》
建國南路自宅客廳 | 王守正提供
建國南路自宅花園 | 王守正提供
建國南路臥室月窗 | 王守正提供
虹廬平面圖
虹廬客廳與餐廳 | 《設計師》
王大閎早在人類成功登上月球前,就在浪漫地思考如何建構一座紀念碑來紀念人類這一歷史性時刻。這座登陸月球紀念碑,雖然沒能建成,卻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完美且最滿意的作品。美國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教授蘇立文博士評價這一設計:“這一設計具有真正的美,僅有少數的紀念碑能如此,典雅、詩意、純凈與洗練,能引人入勝。
登陸月球紀念碑透視圖
登陸月球紀念碑內部草圖
王大閎一生創作了一百多件作品,大多是私人住宅和官方委托的公共性建筑。1960和1970年代是他的創作高峰期,在這二十年里,王大閎佳作頻出,如臺北監獄龜山新監總辦公廳、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淡水高爾夫俱樂部、濟南路虹廬、登陸月球紀念碑、孫中山紀念館等,這些作品在本次展覽中均有展出。
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 王守正提供
臺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室內中庭 | 王守正提供
孫中山紀念館競圖案透視圖 | 黃政雄提供
孫中山紀念館競圖案模型正面 | 臺灣博物館提供
孫中山紀念館現況 | 鄒昌銘攝,徐明松提供
淡水高爾夫俱樂部外觀全貌 | 柯錫杰攝,王守正提供
淡水假日別墅原始舊模型 | 詹動次提供
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特邀王大閎建筑研究與保存學會榮譽理事長華昌宜,王大閎學會現任秘書長、建筑史學者徐明松、王大閎長子王守正等業界人士,參與展覽開幕儀式。
同時借本展開幕之機,徐明松、王守正將于言幾又、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舉辦系列專題講座與對談,深入講解建筑詩人王大閎如何對中國現代建筑做出完美詮釋,歡迎大家屆時到場參加。
永恒的現代——「建筑詩人」王大閎紀念展
展覽信息
時間:2019年5月28日-2019年7月7日
地點: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 二層特展廳B&C
主辦:紅點設計博物館·廈門
票價:
全票價:50元/人
早鳥票:30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