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boundaries 致力于通過建築設計、環境設計和城市更新方案,營造充滿活力、生氣的生活空間。我們在創造凝固建筑的過程中,往往要面對到繁瑣的技術難題和文化溝通困難。但每次過程后最終呈現的解決方案,總是具有愉悅的材質觸感和對人文氛圍的深刻思考。 事務所成立于2005年,作為一個擁有國際合作伙伴的設計團隊,在北京和法蘭克福均設有辦公室。設計成員來自亞洲、歐洲和北美,并受過當地建筑設計教育的專業培訓。Crossboundaries以跨國的視野、本土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催生出獨特的空間解決方案。
Crossboundaries設計范圍廣闊,從公共到私人項目,從小型企業到大集團,政府部門到慈善機構都有涉及。設計作品及參與項目從數萬平米的建筑到數千平的室內項目,其中包括北大附中本校及朝陽未來學校、索易快樂成長中心、家盒子(北京、上海、青島)、愛慕時尚工廠、服飾店以及同西門子和寶馬合作的辦公室和展廳。工作室亦參與理論研究,并于第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參展“穿越中國——中國理想家“。
Crossboundaries的作品受到各界的關注和認可,多見于國內外一流建筑及設計媒體。同時也獲得了國內外眾多重要獎項,近期包括2018年Architizer A+大獎(Architizer A+ Awards 2018),2018年度德國設計大獎(German Design Award 2018),2018年意大利Plan雜志大獎(The Plan Awards 2018),2015年度亞洲建筑師學會(ARCASIA)建筑獎,2015年Architectural Digest中國獎,并入圍亞洲建筑大獎(2AAA),2016年Architizer A+大獎等。
編輯:賈楠
設計公司:Crossboundaries
項目負責人: 藍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你的家/Infinite Living”由建筑師董灝設計完成,這是一座1:1的住宅模型——一個試驗性的可變居住環境,也是與“HOUSE VISION探索家”合作一年來的工作成果。在這項目中,設計師暢想了一種能夠更加積極回應人的需求、更靈活多變的住宅——與未來科技相結合,使居住者享受到居住空間的無窮變化。
當代中國面臨著社會經濟的劇變。到2020年,超過60%的人口都將定居在都市地區——較之于1990年的26%,增幅顯著。這一迅猛的城鎮化進程,伴隨著人口密度的暴增,令城市及城市人口在應變中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大部分人口都將生活在中、高層的住宅樓當中,其簡單劃一的戶型,將日益難以滿足新的家庭單元、數字游民、共享居住或共享辦公社群的需求。
用個性化模塊解決城市高密度人口居住需求
另一方面,新興的科技也在持續改變著我們生活、工作和出行的方式。物聯網的崛起,使得貿易、商業、教育和娛樂的發生更加分散化,然而建筑領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卻停滯不前。雖然智能家居科技仍受制于軟件工業的發展,聲控家用電器已然為我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便利,也潛移默化影響著建筑發生變化。科技將如何通過居住空間回應個人需求?如何創造一種全新的、更健康、更高效的空間,并基于同樣理念在城市肌理層面促生變化?
HOUSE VISION是由原研哉于2013年在日本發起的、覆蓋全亞洲的一個跨學科研究、發展平臺。此次Crossboundaries與TCL聯合設計的這座展館,將電視作為聯結虛擬與現實的窗口。電視機的角色超越了傳統的顯示器,成為一個視覺化的中樞,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內,對應使用者每日的不同需求,創造出無限種可能的形態,模糊了虛擬與現實世界的界線。這座展館展現出這樣一種場景轉換:電視不再是家庭成員聚集的單一焦點,而是一組將人及其需求作為家庭核心的設備,就像萬花筒一樣,以各種面貌和功能充盈在整個空間。每臺電視都可變為一個交互界面,將現代移動設備的各種功能植入日常生活的空間里。
這座靈活多變的場館,打破了當代住宅內部實打實的空間分隔,將家庭生活的核心內容(睡眠、烹飪與進餐、盥洗、工作與學習、放松、鍛煉和聚會)對應到不同區域里:充電區、填充區、更新區、升級區、待機區、活力區和娛樂區。室內隔墻可以通過滑動調整不同房間的體量,并衍生出無限種空間組合。設計這座展館時,我們將電視作為“平面”的天然屬性向前推進了一步,想象在未來居所中,水平和垂直的平面都變得可定制化,無論是其上加載的數字化功能,還是它們在整個房屋內的空間關系。
在這樣一種完全開放的平面結構內,不同活動區可根據居住者的需要,不停變換、擴展、貫通和消隱。我們就可以想象,各種家庭活動在屋中隨處發生。由智能地面、天花板和墻面元素構成的立面系統,通過不同功能、氛圍與私密度的組合,創造出一系列適合不同生活場景的空間。其中的面板可以滑動、翻轉、收縮成儲物空間,或徹底打開使屋內通透。基于其可伸縮的特性,它們還可被植入既有的公寓單元內。于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一天、一月或一生中的需求變化,從容地調整這處居住空間。
隨著納米技術和材料工程的進步,對建筑元素和集成設施的全新思考即將到來。曾經的液壓面板系統,可能很快就會被納米材料的智能表層所替代,其形態與感覺可被無限度地操控和調整。在Crossboundaries想象的未來中,所有家庭功能都可嵌入這個智能表層中,并可由用戶根據需求自行定制。只要將自己的居住偏好預先儲存為數據,用戶就可以在訪問另一座城市、下榻在另一處裝備了這種智能系統的居所時,將自己的偏好迅速加載其中,將“家”如影隨形地隨身攜帶。
新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而與此同時,許多建筑類型正在變得過時。而這種模塊化的居住系統,或許可讓那些空置率高企的辦公大樓和其他被濫用的都市空間,都變成更加宜居、舒適的住宅。此外,隨著個人公寓內部靈活性的增加,即使居住面積縮減,也能帶來更高的使用效率和更強的舒適性。如今我們已能見到,共享辦公、烹飪及社交空間的蓬勃發展,象征著一場劇變即將席卷城市。建筑業也可積極擁抱崛起中的共享經濟,利用新興科技幫自己走出因循守舊的境地,令空間能夠始終適應新老使用需求。
2015年,Crossboundaries及其他一些中國一流建筑設計團隊受HOUSE VISION之邀,圍繞未來的家居生活,開展相關話題的研究和概念推敲——將“家”作為一個各行各業發生交集的節點;并將成果呈現在2016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穿越中國——中國理想家”展覽上。而2018年,十家設計機構聯合十個行業領軍品牌一起,開始實際建設這些1:1大小的展館,以測試他們的設想。每個設計方及各自的支持品牌嘗試通過創造性思考和技術創新,共同面對和解決今日中國的居住環境問題,并為未來更理想的生活方式探索新的可能。
軸測圖
策展人:原研哉 / HOUSE VISION
主辦方:GWC長城會
贊助及品牌合作方:TCL電視
展期:2018年9月21日至11月6日
位置:中國,北京
展館面積:100平方米
設計周期:2018年3月——2018年9月
項目負責人: 藍冰可(Binke Lenhardt),董灝
團隊: Sidonie Kade,David Eng,甘力,郝洪漪
施工:北京藝豪建筑裝飾設計有限公司
攝影:董灝,劉敏玲
董灝(左)
創新思考者/Crossboundaries合伙人及聯合創始人
畢業于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 (Pratt Institute) 建筑學碩士。在美國完成學習及工作五年后于2002年回到中國,2003年任職于中國規模最大的國營建筑設計企業,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BIAD), 2008年成立國際工作室至今。2005年作為合伙人建立Crossboundaries Architects建筑事務所,同時執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大附中,教授建筑設計及創新思維課程。
藍冰可(右)
Crossboundaries合伙人及聯合創始人
畢業于多特蒙德應用技術大學建筑專業,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建筑學碩士,在歐洲完成學業到美國工作5年后于2002年移居北京,現為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BIAD)方案顧問,并于2005年合作建立Crossboundaries Architects建筑事務所。2016年成為德國注冊建筑師并被任命為BDA(德國建筑師協會)會員。執教于中央美術學院,近期亦開始于清華大學進行建筑設計授課。多次獲得國際級獎項以及獎學金。曾獲富布賴特獎學金以及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研究生獎學金留學中國,并在完成學習后在中國工作。目前作為北京辦公室管理總監、法蘭克福辦公室的合伙人及管理總監。
熱點閱讀: